政治立校 擦亮 "银学乐潍" 红色底色
坚持党建统领,筑牢思政教育主阵地。深化拓展“支部建在班上”学员党建运行模式,更加注重规范提升,做到“支部强在班上”,擦亮“长者先锋・尚学有为”党建品牌。一是健全组织体系。全校建有211个班级党支部,管理服务学员党员2900余名,形成“校建党委、系建总支、班建支部”三级组织体系。拓展机关党建引领学员党建一体化“大党建”模式,推行“党建联络员”制度,确保学员党建与机关党建同频共振。二是创新思政教育形式。聚力打造“五大课堂”银龄思政体系,全方位引导学员听党话、感党恩、跟党走。精心组织创作《巾帼英雄陈少敏》文艺党课,由学员自编自导自演,增强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传播力,组织凝聚广大老年学员听党话、跟党走。三是强化老干部党校建设。充分发挥老干部党校功能,依托市校“2厅8室1中心1长廊”场所资源,打造市直离退休干部党建共享基地,为离退休干部学习活动提供服务保障。组织开展市直离退休干部党员骨干教育培训班,确保学习教育融入日常、抓在经常。
质量强校 丰富 "银学乐潍" 教育内涵
紧跟时代发展步伐,满足老年人多元化文化养老需求,创新办学理念,深化教学改革,以强师资、优课程、重研究为切入点,全面提升现代化管理与教育教学水平。一是建强师资队伍。实施名师战略,建立“高校输送+本土培育”机制,与山东大学、潍坊职业学院等7所高职院校建立师资共育联盟,形成200余人的名师储备库。新吸纳34名高校教师,建立“教学-评估-反馈-提升”闭环运转机制,全面提升教师综合素养。二是优化课程体系。对标《山东省老年大学课程体系》,科学合理设置专业,构建“初级、中级、高级、研修”四级课程体系。完善通识课程建设,统一教学大纲,规范教学内容,积极推广全省12门统编教材。市校开设10个系、16个专业类别、111门课程,设有270个班级,学员达9200人次。开发顺应时代发展、符合低龄老年人特点的新课程,增设文化与旅游、智能手机应用+AI工具使用等9门交叉课程,实现“一课多能、综合提升”。三是深耕理论研究。坚持以理论先行推进改革创新,以服务基层、服务教学、服务学员为重点,全员全域全程开展老年教育基础理论研究、政策研究和应用研究,5项省级立项课题圆满结题;市校确定14个革新突破项目校本研究课题,全市立项校本研究课题60余项,均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。
服务兴校 释放 "银学乐潍" 社会价值
紧扣服务社会,凝聚更好潍坊银发力量。发挥老年大学人才聚集优势,汇聚银发力量,引导学员围绕中心大局发挥作用。一是加强志愿服务队伍建设。搭建银龄赋能平台,推行“1+8+N”志愿服务体系,组建“银龄耀潍”志愿服务站,系统设立红色宣讲、社区治理等八大类特色志愿服务队,延伸培育N支特色服务分队,深入到社区、学校、养老院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2 场次,受益人数达3000余人。二是搭建展演展示平台。围绕助力高质量发展、文化传承等主题,常态化举办全市老年大学文化艺术季、书画摄影展、金石文化推广等特色活动,丰富文化养老内涵,赓续历史文脉。三是激活银发经济新动能。汇聚全市优质养老服务资源,举办“品质享老·银龄消费节”,有效激发老年人消费热情。打造“潍耆研学”品牌,开发生态农业、非遗体验等8大主题22条特色研学路线,构建全链条服务机制,组建“导游+医师+教师”三师联动保障队伍,开展研学活动18批次,2000多名学员参与,不断探索“游学养”融合发展路径。
全域协同 构建 "银学乐潍" 办学格局
坚持全市一盘棋,发挥市校示范引领作用,注重“拓面、提质、增效”,强化市县联动,推进市域一体化融合办学。一是整合资源优阵地。健全完善“市县镇村”四级老年教育网络,建好市校、开好分校、办好基层校,办好家门口的老年大学,全市已形成“市县镇街”四级老年教育网络,现有老年大学(学校、学堂)330所,惠及学员13万人次。二是系统联动一体推进。会同11部门联合印发《关于推进新时代全市老年大学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》,召开全市老年大学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专题会、重点工作推进会、现场观摩会。坚持开放融合共享,与社会工作、文旅、体育等部门联合开展文体展演、品牌创建等活动50余场次。三是构建立体化办学体系。大力发展远程教育,开展书法、绘画等6大专业云端互动教学。充分利用一体化直录播平台,系统研发百余节《乐龄微课堂》短视频精品课程,积极推广使用省校远程教育网、乐龄学堂APP、广电云课堂,鼓励学员利用线上平台自主学习,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向基层延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