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----潍坊市老年大学 高玉凯
2017年1月14日,央视4套中国文艺周末版《向经典致敬》的致敬对象,是87版《红楼梦》曲作者王立平。出席嘉宾除王立平,还有该剧导演王扶林等,并由首都师大师生演唱了剧中部分插曲。王立平提到主题曲《枉凝眉》时说:“我谱这支曲子,拖了足足一年才交差。要感谢王导的宽容、宽让。”从中也可以看出,曲作者呕心沥血,用功之巨。
由此,想起我在潍坊市老年大学执教“《红楼梦》插曲欣赏”的一段往事。
大约是1990年,我尚在职。校方辗转找到我,希望我能任课,文学欣赏类,内容自定, 1个月,8节课,有临时救场之意。
当时,正热播央视87版《红楼梦》,其中美轮美奂的插曲更是风靡一时。这些插曲,都出自《红楼梦》的诗词曲。自不待说,曲美也成共识,词曲堪称绝配,成为文艺史上难以企及的丰碑。但是,一般观众原作情节不熟,歌词也不太懂,所唱不知所云,影响了对作品的理解。于是,“普及一点红学,让学员与经典共鸣”,成为我开设“《红楼梦》插曲欣赏”的初衷。
电视剧中单曲15首,我选了11首,计:《红楼梦曲》的《引子》、《枉凝眉》、《分骨肉》、《聪明累》,林黛玉的《葬花吟》、《秋窗风雨夕》、《题帕三绝句》,贾宝玉的《红豆曲》、《紫菱洲歌》,判词中的《晴雯》、《香菱》。
以下是授课大要。
其一,释体裁。
《红楼梦曲》、《红豆曲》之“曲”,属说唱艺术,用于演唱。《红楼梦曲》,是太虚幻境后宫12舞女奉警幻之命,“轻敲檀板,款按银筝”唱给宝玉听的。《红豆曲》则是在冯紫英家酒席上行酒令行时所唱。《葬花吟》之“吟”、《紫菱洲歌》之“歌”,属古体诗中成熟于初唐的七言歌行体,音节格律比较自由,篇幅一般较长,便于充分地抒发情感。《秋窗风雨夕》亦属此类。《题帕三绝句》之“绝句”,属盛行于唐的近体诗,五言(七言)四句,讲究平仄。“判词”是对大观园女儿们命运的暗示,可归于古体诗。
其二,通大意。
这是理解歌词的重要一步。一是解释生疏词语,如《枉凝眉》中的“阆苑仙葩”,《引子》中的“鸿蒙”“愚衷”。二是结合原作或脂批解释语句,如《枉凝眉》中“水中月”、“镜中花”的喻指,“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,怎禁得秋流到冬,春流到夏”所暗寓的林黛玉因爱情理想破灭,泪尽而逝的情节和命运。三是着眼篇章,整体把握。如《分骨肉》,开头“一番风雨路三千,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”,总写探春远嫁。接下来,写告慰爹娘:“恐哭损残年,告爹娘,休把儿悬念”,是着眼于“情”,着眼于眼前,强抑内心悲伤,不使送行的爹娘挂念;“自古穷通皆有定,离合岂无缘?从今分两地,各自保平安”,是着眼于“理”,着眼于将来,以“离合有定,自古皆然”宽慰爹娘“保平安”。末句“奴去也,莫牵连”则是收束点题。短短11句,写出了主人公“生于末世运偏消”的无奈。
其三,赏艺术。
《红楼梦》中的诗词曲,是故事情节的描述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可或缺的,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,有极高的艺术成就。最突出的一点,是谶语式的暗示,即在诗词曲中预先隐写人物未来的命运。这一点,写金陵十二钗身世结局的《红楼梦曲》最明显。其他曲词也有,如《葬花词》。“质本洁来还洁去,强于污淖陷渠沟”,以林黛玉宁死不愿蒙受垢辱,预示其后来的遭际。“侬今葬花人笑痴,他年葬侬知是谁”,则预言其死之寂寞凄惨境况。再就是以景写情。如《秋窗风雨夕》开头:“秋花惨淡秋草黄,耿耿秋灯秋夜长;已觉秋窗秋不尽,那堪风雨助凄凉。”、“秋花”、“秋草”、“秋灯”“秋夜”诸意象,构成凄凉萧索的画面,而加之“风雨”,倍增其凄凉萧索。写秋景,正是为写秋情——林黛玉病卧潇湘馆苦闷颓伤的情怀。
其四,唱其歌。
根据谱曲的需要,曲作者对原词有三种处理方式:文字长短适中,依此谱曲,如《枉凝眉》、《聪明累》,文字较长,适当取舍,如《葬花吟》、《秋窗风雨夕》;文字较短,采用反复手法,如《分骨肉》、《晴雯》。但无论哪一种,都与原作情调一致,吻合人物个性和人物命运,给人珠联璧合之感。有了前三步,就容易把握插曲的情感基调、节奏快慢,较好地理解曲作者的良苦用心。具体做法:先听录音带,后我清唱,再大家唱。唱其歌,是欣赏课的高潮,也成为我教书生涯中难忘的一个插曲。
这次授课,时间虽短,但学员反响强烈,颇出意料。从中,我悟出给老年人上课,应注意的几点:
其一,教学员需要的,才能受欢迎。开课之初,我曾就“教什么”征询学员意见。喜欢《红》曲而不解其词,就是他们提出的问题。其后,他们又提出补充原作相关内容(如宝黛前世的神话),我也做了。
其二,教材要简明实用。所选11首,有词无谱,有背景介绍,有词语解释,自学基本够用。至于有关欣赏的内容,则主要靠课上讲解。可以设想,若无教材,尤其是无歌词,授课必定举步维艰。
其三,借助理解增强记忆。诗词欣赏,背诵是应有之义。但学员颇以为难。故需借助理解化解难题。如《晴雯》头两句“霁月难逢,彩云易散”。理解了“霁月”“彩云”暗寓“晴”“雯”二字,两句的意思是“晴雯这样的人难得”,再背诵就不显生硬。
其四,发挥骨干学员作用,活跃课堂气氛。骨干学员是班级活力所在,是师生之间的纽带。课堂双边活动,诸如提问、答疑、同唱等环节,主要依靠他们。当然,鼓励不可少。